2012德国维也纳交流

2018-07-27 17:29:06 12908

       年年假期去游学,年年内容各不同。

       假期游学,是左印历年的活动惯例。

       今年的暑假7月20日,深圳左印小画家一行三十二人又盼来了他们的暑假游学营艺术之旅。这次游学活动适逢中德建交40周年,又遇中德艺术文化节。由德国官方,深圳友好城市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的邀请而成行的。得到深圳美协专业上支持的左印代表团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历时15天的游学活动,使喜爱艺术的孩子们又一次拓展了艺术视野,感受了西文文化艺术的精髓,加强了与德国孩子的了解与沟通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大餐

       左印孩子们,经过各种采风、观光,可谓见多识广,他们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出国旅游,本次游学安排,就是深入地了解西方人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生活,深度地与欧洲小朋友接触。

       第一站是德国的纽伦堡孔子学院。7月 20日,左印师生三十余人一行来到纽伦堡国立汉斯伯克勤中学校。汉斯学校长、主任都亲自接待了左印的孩子们。不仅亲自给我们上了一场“德国孩子是怎样上中学”的讲座。还特邀了德国艺术家HELK HAHN女士给孩子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课。

       这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课上,HELK HAHN女士,首先给孩子们看了一个很有艺术感染力的小短片。扬声器中播放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随着音乐的旋律,屏幕上显示出不同变化的色彩与美仑美奂的画面。HELK HAHN女士引导孩子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与色彩、画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开始创作。这时,我们每个孩子戴上了专用耳机,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开始了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转换视觉图象的历程。孩子们伴随着乐曲的节奏,挥舞着画笔,还有那些如:刷子、海绵、喷枪等等非绘画的工具,将各色颜料自由、自主地挥洒、滴泼在画面上。在这个如艺术大师波洛克的创作过程中,中德两国的孩子们竭尽自己的能力放松地表达。有的同学小心地滴洒,缓慢地涂画,有的同学放松的挥舞,快速地喷射。这时,不管是黑头发黄皮肤,不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孩子都已经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享受和色彩自由挥洒的欢乐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这种动态的创作,让画面显现出斑驳灿烂的色彩;抽象的附号;奇异的构图。饶阳梓同学在她的日记中说:“开始创作前我有些紧张,总是担心会不会画不好,颜色会不会搭配的太奇怪。。。。但当大家把自己的画摆在一张大桌子上后。我把所有人的画都仔细看了一遍,发现了我们的学生,画得比较刻意,画面都很认真,很完整,色彩都很漂亮,德国的同学们都是为之赞叹。而我觉得他们的画却各有各的特点,虽然并不是都画得很专业或很细腻,但从他们的画中就可以看他们的随意和放松,而且他们每个人都很满意自己的画。”李旭洋同学说:“这是一堂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课,我们听着音乐,随心所欲的画,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奇怪的画。”

       面对中德孩子的作品,中德两国的校长、领队和艺术家都十分的赞叹。左印创办人陈学燕老师们说:“从这次交流中,我们不仅看到德国在艺术教育中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多通道感知,并融戏剧、舞蹈、音乐为美术用,以完整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注重教育无痕,让每个学生才能伸展出自己的灵性的艺术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东西方在美术教育上的一些差别,更加强化了我们在艺术上的交流的必要性。”

少儿培训 | 美术教育 | 左印

       而德国的艺术家却感觉到中国的孩子也能放开着去进行自由的创作,他们很快地就展现出如此美妙的作品。因此德国艺术家为中国孩子的作品而赞叹。这说明中国的艺术教育在理念与教法上还是能够与世界艺术发展接轨的。德国校长表示不仅要为中德两国的孩子们的作品举办专题展览,同时还表示他们也将在十月底来中国的深圳造访左印美术学校,与我们再次相见。

       在德国孔子学院的立体造型创作课

       在国内就听说过孔子学院,可是这个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学写毛笔字吗?是画中国的水墨画吧?可走到这座孔子学院后,孩子们才发现:这里的教室十分具备现代感。最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的德国老师能说流利的中文,学生的中文说得也不错。当地华人老师又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所以我们在交流上是十分顺畅的。

       在孔子学院我们又上了一节立体造型课,这堂创作课是以《野兔》为表现体裁的的手工课。极具趣味性,完全颠覆了孩子们的想象。黄谦在日记中写到:“我在德国老师的带领下欣赏了500年前艺术大师丟勒1502年创作的“野兔”那是一幅描绘十分精致的铜版画,我记得我们的老师曾告诉过我,这幅作品是德国自然课本的一幅插图,描绘得十分写实而生动。”在课堂上,德国艺术家还让孩子们欣赏了丢勒的其他经典作品。在创作时,德国艺术家要求孩子们在丢勒的写实作品中了解兔子的特征和结构。作品创作时,要求学生将平面的铜版画作品转换为立体的野兔。发给孩子们的是一种软的陶泥,在塑造时要熟悉这种软质材料的特性,抓住野兔的特征进行自主的创作。孩子们很快地投入到高涨的创作状态之中,他们搓、团、揑专注的进行着自己的创作过程。当他们把二十几只兔子摆放在课桌上的时候,那一群形态各异的野兔就如获得了生命一般,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成就感油然而生。当德国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放进烤箱,等这些兔子出炉的时候就变成了硬硬的,烫烫的“熟兔子”了,哈哈。。。

      课堂上,对比德国学生,左印的学生略显拘谨,这种状态很快被常晓冰教授发现,李旭阳同学在日记中写到:上完课回到住处常晓冰教授给我们讲,让我们学会放松,不要太紧张,我也觉得的确是这样,今天的确是有点紧张,应该向德国学生学习,所有的事都应该轻松的面对。

      差异、理解与友谊在这里的体现

      刚到学校面对德国学生的装扮,左印的孩子们都震惊,饶阳梓说:“我看见女孩都化了妆,染了头发,耳洞的耳洞男孩有的留着莫西干头的穿耳洞的纹身的不少。看到这些我还是产生了一丝抗拒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这些对于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都不是正面积极的。但后来接触到了他们,我有了不同的感觉。一美术课,德国同学很友好地回过头来跟我打招呼,我和一个十六岁的一位男生一组绘画,他是班长,有着一头蓬松的卷发,英语很好。我和他从摄影,音乐聊到各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我们边画边聊着天。嘛现在所造成,并接受了”

       李旭洋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去到了一间正准备上美术课的班级。班上的外国同学盯着我们,和身边的人悄悄地不知说着什么。我们也是同样地看着他们,教室里弥漫着一丝尴尬。双方老师交流完,我们也开始找座位。我选择了一个靠角落的位置,前方坐着三个德国学生,一男两女。我坐下来后,他们也十分友好地回过头来跟我打招呼,让我紧张的心也稍舒缓了些。为我们讲课的是一位当地的艺术家,她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她希望我们能完完全全地跟着自己的心而画。看过一个极有创意的视频,中德双方的学生便双双成组,一起开始了创作。和我一起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女生Jessica。虽然她的英语并不是很熟练, 但可以进行些简单的沟通,我们边画边聊着天,这样我们不再尴尬,不再保持距离了。

       在深圳的友好城市纽伦堡我们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街头,我们发现不少德国人都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好朋友、友谊、礼物、爱” 等中文,甚至不用介绍"NearHongKong"就都知道深圳,和他们交流是轻松愉快的。在纽伦堡的街头浏览街景时,遇上了一位德国女士,知道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友人,主动地上前与我们打招呼,并问我们会不会说英语,我们说能说一点点。她便主动的告诉我们在附近有一座600余年的城堡,但我们不知道如何走到哪里,她便主动地带领我们来到了这座具有德国特色的城堡,我们不仅感谢这位素不相识的德国女士,让我们有机会来到这里,领略这座以直线、概括为特征的德国严谨建筑。同时也感到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在纽伦堡得道了较好的传播。

少儿培训 | 美术教育 | 左印


         我就当个建筑师吧

         徜徉在欧洲的城市与乡村,各式具有异国特色的建筑吸引了左印孩子们的眼球。“无论是在农场、教堂、城堡......都让我觉得那么有感觉,与中国的建筑完全不一样,不管是外形还是室内,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想,以后我就当个建筑师吧,设计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建筑该多自豪啊!”李旭洋如是说。

        宋盈说:“看!一座小小乡镇,建筑居然也是具有独特的风格。那一栋栋红房子,里面是雪白的墙壁,墙上挂有美丽的壁画,个性化的雕塑,美丽的花园,整洁的街道,奇妙的安静,令我向往。这时,仿佛有一股奇妙的力量,将我吸引了,融入到了这个环境当中。”

       “我从玛丽莲桥上观看了新天鹅堡,真是听其名不如看其实啊,我们看到了天鹅湖,蓝色和白色相衬的新天鹅堡在大山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神秘而美丽。进入到皇宫般天鹅堡的内部,更加让我们惊叹,精美的丝绸家居,逼真的雕塑,处处都有的壁画。细观这些画作,我才真实地感受到老师们经常的说的写实主义作品的面貌。我看见上面的人物画得好似真的一般,就连服装的褶皱都让你觉得要伸手去抚平它。”

        面对这样的景色,孩子们有的举起相机,有的拿起画笔记录着眼前的美景。翻开孩子们的速写本,那一幅幅写生作品,不仅表现了孩子们高超的绘画功底,更表达着他们对欧洲建筑的赞叹!

左印国际美术教育



      艺术的圣殿——展览馆、美术馆、金色大厅

      艺术之旅,当然少不了参观展馆,一走进展馆,孩子们更像一个个小专家,站在名画前,就像遇见了久违的老朋友,每个孩子几乎都能当讲解员,滔滔不绝谈论着真实的作品。观展让孩子们对德国人的严谨与聪明十分的敬佩,从展馆的造型设计到室内装饰都一一细细观察,甚至连一个楼层标识都认真分析,并拍照记录,老师和随行的家长朋友吃惊和感动。

      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厅,孩子们和当地居民一起欣赏了施特劳斯的经典乐章,感受了那里华丽、高雅的装饰。当时就有孩子说:“我以后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着实让随行的老师欣慰,这不正是我们艺术教育的目的吗?

       在“音乐之声”的外景咪拉贝尔花园,大家一起回味玛丽雅带领七个可爱的孩子齐唱“do le mi”;在莫扎特音乐学院聆听那里莘莘学子悠扬的琴声;在萨尔斯堡眺望红黄相间的古城,在布达佩斯聆听蓝色多瑙河静静的淌过脚面的潺潺水声;在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感受着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神秘。。。。这一切让孩子流连忘返。在奥地利国家美术馆,每个人都睁大双眼零距离欣赏欧洲古典油画,同时还能触摸到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古埃及的壁画也一一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切以前只能在书本或影视中看到的,它现在就在我们面前,这种亲身临近的感受,绝不是用“震撼”两个字就可以概述。

少儿培训 | 美术教育 | 左印


        我们的导师跟随在我们身边

        今年左印学员和家长这一次为期两周的“欧洲经典艺术游”,左印艺术教育机构精心配备了强干的引队阵容:左印艺术顾问、当代艺术家常晓冰教授盛情出行,亲自担任全程的艺术欣赏引导及美术创作指导;左印创办人陈学燕老师、教研主管老师分别承担着游学活动的各项事务,行程安排、活动组织、生活管理等。

      谈起此次游学,同行艺术家常晓冰感概良多,他说:“欧洲是一个所有艺术家所向往的地方,那里有伟大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有改变整个西方主流思想的文艺复兴。同时,它也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发源地。现代艺术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我们这个亚洲国家仍至整个世界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当学生时,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了解这一切,可是今天我们左印的孩子能亲临这个西方文明的圣地,亲身感受那一份艺术气息,这些孩子无疑是幸福和幸运的。”

      “我知道,很多孩子都不是第一次出国,看着孩子们在倾听,观看,交流的同时,他们的自信,敢于提问,敢于主动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在街头被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围观创作时表现出的淡定和成熟,无不让人欣慰和自豪。”

左印国际美术教育